】 【打 印】 
用好中國製造大而全的優勢
http://www.crntt.hk   2024-02-04 09:00:40
  中評社北京2月4日電/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工業經濟呈現回升向好態勢,製造業總體規模連續14年位居全球第一。製造大國地位穩固,也要看到由大向強仍是亟待攻克的重要命題。
  
  經濟日報發表記者黃鑫評論文章表示,大而全是中國製造獨有的優勢。製造大國得來不易。中國製造僅用70多年就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從“幾乎什麼都不能造”變成如今的“大而全”,並在2010年重奪丟失了一個半世紀的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地位。中國製造不僅體量大,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近30%,也是全球產業門類最齊全、產業體系最完整的製造業。在世界500種主要工業品中,中國有超過四成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曾有外國網友發起“24小時不用中國製造”的挑戰,結論是“活不下去”,因為從身上穿的衣服到所用的手機都來自中國製造。
  
  文章分析,規模優勢驅動大者愈大。有些人認為,既然大而不強,大就沒有意義。殊不知,規模優勢會形成良性循環,不斷鞏固製造大國地位。比如,同樣一個產品,在中國由於原材料充足、零部件可就近配套等,能實現大規模、高效率、高質量、低成本生產。製造業有了規模,其核心競爭力中生產效率的優勢就有了重要基礎,能通過產業配套優勢、產業規模優勢等大幅降低成本。製造大國,最初靠的是龐大的市場、勞動力、原材料、土地等優勢,吸引全球製造業中低端環節向中國轉移;此後靠的是產業鏈集群、物流供應鏈、生產技術、產業工人、產業配套環境等優勢,實現全球製造業產業鏈在中國整體布局。
  
  大為強奠定了堅實基礎。規模大、門類齊全,才能確保製造業韌性強、回旋空間大、抗風險能力強,這也是中國製造由大變強的重要優勢。規模大,還能為製造業技術進步提供更多資金、人才和應用場景。飛機製造業中有一條經驗規律,即一種特定型號飛機的累計產量每增加1倍,其單位勞動成本就下降20%,充分說明了積累的技術具有遞增的生產力。這種“幹中學”效應,就是指很多產品生產規模越大,就越容易在生產中完善技術,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
  
  大為新提供了更多空間。傳統產業在製造業中占比80%,老樹也能發新芽,不少新產業正是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改造升級而來的,比如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在現有製造業基礎上,不斷延鏈補鏈強鏈,或通過數字賦能等方式,能衍生出新應用、新業態、新模式。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重點在於引領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而健全的製造業體系為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的選擇培育提供了更多空間,也是孕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基礎。
  
  文章指出,辯證看待中國製造大與強,要看到大的優勢、強的方向,更要看到其中的短板。中國製造業產能、產量大,但在高端環節和基礎能力方面還存在不少弱項。要補短板,找准關鍵核心技術和零部件薄弱環節,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攻關,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還要鍛長板,鞏固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提升全產業鏈競爭力。
  
  從大到強,歸根結底是要鞏固已有優勢,鍛造新優勢,從量變到質變,從製造到創造,推動製造大國走向製造強國。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