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此前提出的規劃時,到2025年,5個新城常住人口總規模達到360萬左右,新城所在區的GDP總量達到1.1萬億元,基本形成獨立的城市功能,在長三角城市網絡中初步具備綜合性節點城市的地位。
數據顯示,上海5大新城常住人口只有220多萬。粗算下來,未來5年,上海至少要為郊區新城導入140萬人。“可見,上海此次放低姿態吸引人才,主要就是為了給郊區新城強勢‘導流’。”孫不熟分析。
不只是上海,廣州、南京等城市也在探索郊區新城的人才差異化管理舉措。
去年12月,廣州發布《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外遷入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計劃放寬入戶門檻,只要是全日制大專、28周歲內、特定七個區(白雲、黃埔、花都、番禺、南沙、從化、增城)、一年社保即可入戶。
此前,南京市在《關於進一步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意見》中也明確,全面放寬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區城鎮地區落戶限制,持有上述四區居住證、繳納城鎮職工社會保險6個月以上的人員,可以辦理落戶。
近年來,武漢的落後政策接連放寬。同樣在今年,武漢發布《關於調整完善落戶政策相關條件的實施意見》,將非本市戶籍人員在新城區、開發區就業創業需要滿2年,調整為滿足一定年齡條件的非本市戶籍人員,在新城區、開發區就業創業連續6個月以上即可申請落戶。這些政策的出台,都是在為武漢建成超大城市“鋪路”。
在專家看來,從幾大城市出台的人才政策來看,明顯是想通過政策的引導,為郊區新城吸引更多人才。
孫不熟表示,“我國城鎮化的風向已經明朗,大城市要克制擴容衝動,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過高、抗風險能力低,必須瘦身,非核心功能向郊區新城和周邊小城市轉移,在這樣的趨勢下,一些大城市的人口也將逐步向新城轉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