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發揮南北比較優勢 持續推進協調發展
http://www.crntt.hk   2021-02-10 08:45:10
未來,應立足區域特色、市場化改革和營商環境優化,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中補齊短板、發揮比較優勢。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中國南北區域經濟差異具有較強的歷史背景因素,往往與政策、地理區位、資源禀賦等密切相關,其背後有三個層面的原因值得關注。

  經濟日報發表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首席研究員唐建偉、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鄧宇文章分析,一是產業轉型升級的分化。由於歷史沿革和資源禀賦差異,北方城市以傳統製造和重化工業為主,隨著資源枯竭和產業升級,產能過剩問題比較突出。早期南方經濟發展基礎相對薄弱,但依托經濟特區政策和出口導向型經濟而逐步崛起。目前,從創新投入看,北方創新投入增長趨緩,南北創新投入差距擴大。在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方面,2009-2017年,北方、南方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分別由1387.9億元和2390.8億元提高至3870.7 億元和8142.3 億元,北方與南方創新投入差距由1006.0億元擴大到4271.6億元。數字經濟和新基建時代,如果不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補短板”,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未來的南北區域競爭分化格局將更為突出。

  二是制度與市場化發展的分化。從經濟類型看,北方大部分城市以國有經濟為主,民營經濟占比相對較低,市場化發展程度相對較低。南方城市如上海、深圳、廣州等,位於改革開放前沿陣地,以開放型經濟為主,民營企業較為集中,創新創業氛圍更為濃厚。未來,北方城市應高度重視營商環境建設,大力提升政府服務效率。

  三是資源集聚能力的分化。由於經濟分化,近年來北方城市人才流失較為嚴重,投資增速出現下降趨勢。南方城市經濟活力較強,加上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智庫等大量集聚,產學研體系更為健全,更能吸引海內外各類人才。根據2017年末常住人口數據,南方省份人口持續淨流入,在人口增量超過30萬的11個省份中,除山東、河北和新疆屬於北方以外,其餘8個均來自南方。伴隨而來的還有資本增速分化。2007-2016年間,南方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從20.3%下滑至10.9%,但仍能保持兩位數增長,同期北方資本形成總額增速從23.6%下滑至-0.4%,出現負增長。資金和人才從北方流向南方,反過來又不斷侵蝕未來的發展空間。

  文章指出,展望“十四五”,區域協同和區域平衡發展的任務更為艱巨、更為緊迫。未來,應立足區域特色、市場化改革和營商環境優化,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新發展格局中補齊短板、發揮比較優勢。

  第一,發揮各自比較優勢,打造區域發展特色。一是尊重經濟和產業發展規律,強化產業優勢互補,緊跟數字經濟、新基建等新興產業發展機遇,賦能傳統製造業、重化工業等產業,進一步促進新舊動能轉換。二是依托區域產業基礎,突出主導產業,形成以東部—創新中心+金融中心+消費中心、西部—能源輸出中心+高科技數據中心、中部—製造業中心+消費中心、東北—現代農業+生態旅遊區的區域新版圖,打造區域特色經濟,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三是統籌規劃北方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以重點城市、省會城市等為據點,以自貿區、經開區為依托,更多依靠產業集群效應,拓寬產業鏈和經濟輻射範圍,進一步拓展區域經濟增長新動能。

  第二,堅持市場化方向,重塑要素集聚能力。一是聚焦國企改革,深化國有企業體制機制改革,用市場化方式選人用人,增強國有企業經營活力。二是加快推進要素體制機制改革,建議率先推進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引導各類要素協同向先進生產力集聚。三是圍繞地方金融資本多層次改革,統籌省一級城商行、農商行整體改革,引進更多戰略投資者,廣泛拓展資金融通渠道,改善投融資環境。四是借助總部經濟進一步促進區域協同,引進更具競爭力的總部企業,吸引海內外高素質、高科技人才,增強北方城市資源集聚能力。

  第三,加快“放管服”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一是進一步加快地方政府職能轉變,著力構建誠信政府、服務型政府。二是加快數字政府和智慧政務建設,提升公共服務質效。三是積極推動南北優秀幹部任職交流,不斷完善南北城市對口合作機制,形成人才資源優勢互補,不斷激活北方城市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