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具體的數字來說明。2019年,新加坡的貨物出口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是104.9%,當然出口當中有一部分是靠進口的原材料加工以後出口。我們最高的年份是2006年,無非也不過是35.4%,差了三分之一,這就反映了經濟體量的不同。
但是從經濟體量來講,我們現在按照市場匯率計算是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是第一大經濟體,日本是第三大經濟體。在2019年的時候,美國貨物出口占GDP的比重是7.6%,比我們低,我們的17.4%,日本經濟體的規模比我們小,它是第三大,他出口的比重是13.4%,也比我們低。為什麼是這樣?因為在美國服務業的比重占GDP達到80%,日本是70%,那我們知道服務業當中有很多是不可貿易的,所以服務業的比重越高,就會造成貨物出口占GDP的比重越低。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很清楚,在2006年我們的人均GDP是2099美元,我們的經濟規模占全世界5.3%。當年我們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是41.8%,到2015年人均GDP提高到10098美元,我們的經濟規模占世界的比重提高到16.4%,從5.3%提高到16.4%。而我們的服務業2019年達到了58.6%,從41.8%提高到58.6%。這兩個因素主要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出口的比重從35.4%下降到17.4%,在2019年的時候國內循環的比重已經達到GDP的82.6%了。
那麼往前看,中國還要繼續發展,收入水平還要繼續提高。我們的經濟體量占世界的比重同樣會繼續上升,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服務業占比也會一樣的提高。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國內循環的部分就會從2019年的82.6%增加到85%,增加到90%,出口占我們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就會從17.4%,下降到15%、12%、10%。這種情況下,我們當然是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
我想提出這個論斷有它的必要性,因為過去大家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是出口導向的。在這樣的認識下,如果國際市場出現了波動,出口減少了,難免就影響大家對中國經濟發展的信心。現在重新認識這個事實,中國作為一個大經濟體,經濟主要是靠國內市場的。在這種狀況下,不管國際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只要我們能夠把國內的經濟穩定好,外部的風雨、外部的不確定性,對我們的發展影響基本上不會改變我們整體發展的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