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群眾心理同儕影響
台灣青年學子赴陸投考高校,其實有項值得關注之社會現象,那就是群眾心理同儕影響所產生之集體效應。特別是某些學校會集中報考特定院校,而且往往到最後是大量同校畢業同學,同時進入某個大陸高校不同科系就讀,顯然這是因為有人從中主導所致。
大陸高校透過易地學習、留學交換、師資交流與訪問互動,其實與台灣很多對等層級之院校建立良好合作關係,同時亦使雙方學生不會好高騖遠,對本身學能水準作出不切實際之估算,如此對於日後申請或投考大陸高校,水準接近之兩岸院校,特別是學程能夠相互銜接、學分能夠相互抵換之合作關係,更有利於讓台灣青年赴陸升學。
若是赴陸升學在技術上可行,在社會觀感上可被接受,並且在學生社群同儕間能夠成為共同話題時,自然就會產生此種集中報考特定院校之集體效應。特別是從大陸院校畢業校友回到台灣母校大力遊說,本身事業發展亦讓人稱羨時,就會產生極為顯著之說服力道。所以論起台灣學生赴陸升學之供需媒合關係,其實不完全是在學校排名與檔次,能夠順利建立信譽與管道,才是真正獲得利基之王道。
三、考量事項
台灣學子赴陸升學不能是只看到天邊彩虹般之美景,仍然要注意到腳下足以絆倒人之荆棘;整體說來,所有顧慮與考量事項不外乎下列數項:
學程銜接是台生赴陸升學首要考量事項,即便目前大陸確實在很多方面有所考量,但是對於台生來說,畢竟是要跨越兩個不同教育體系,而且許多台灣方面認定之升學利基,未見得能夠在面談口試時獲得肯定。所以未來如何在這些技術層面上,除掉要做出最妥善之安排外,更要以適當力度進行溝通說明。特別是在目前兩岸政治互動完全停擺、關係陷於低迷氛圍轉趨惡劣之際,更是要能夠避免負面論述讓學子誤信此等學程銜接是無法突破之窒礙。
當然面對學程銜接問題,兩岸都必須拿出務實態度,能夠折抵轉換以及必須補修之學分,都必須能夠具體說明。對於入校後要完成之學能檢定考試,亦須加以說明。特別是有意經過大陸高校本科教育,然後再至西方國家留學之台灣學子,更是必須注意這些資格與學能檢定考試,如此才能夠避免浪費本身時間,順利完成在大陸求學之過程。其實正是因為關切此等學程銜接問題,亦將帶給兩岸補教業者無窮商機,後續將在本文探討這個面向。
教育內容是台生與家長極度關切之考量事項,當然大陸各個院校都有不同之教育使命與內涵,不論是就業導向,抑或是以學術探討為重,其實都可以透過適當說明與宣導,讓台灣學子與家長認清其真貌。說實在話,要跨海求學必須付出相當代價,所承受之壓力亦不算低,所以精打細算再三考量那是必然過程,所以就算是顯得功利取向,其實是不能夠有所苛責。
俗話說是男怕選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在選擇高校時,亦是要面對相當困難之取捨。尤其大陸高等院校諸多學門分類,整個課程設計與台灣亦有相當程度差異。所以曾經發生過台灣學生入學後,在選課時才發現所讀科系,並非其所想像之修業方向,其實這個問題就是出在科系名稱,有時會產生誤解與誤判所致。此外還有評分與剔退淘汰規範,亦是台灣學生選擇大陸院校之重要指標。
生活適應是台灣學生選擇就讀大陸高等院校另個重點考量事項;儘管大陸與台灣在基本文化上有其同質性,但是大陸畢竟地域廣大,各個不同地方之風俗習慣,以及整體氣候環境與四季如春的寶島,還是會有所差異。舉凡衣食住行與娛樂休閒之外,對於年輕學子來說,感覺最不方便的就是網路管制,而這是與就學修業息息相關要項。特別是台灣學生從小習於運用網路資源作為學習輔助管道,因此在面對網路管制必須翻牆時,諸多負面評價都是來自此等網路通聯管制措施。
但是年輕學子本來就具有相當高之適應能力,在入校後與大陸當地同學混熟後,亦能夠獲得多項超出師長想像之解決問題管道。所以化解生活適應挑戰,其實是最容易解決之問題。更何況在大陸目前強調給予台胞與台生同等待遇前提下,相關就醫與生活安排,應當亦不會成為嚴重困擾台生就學之窒礙項目。
畢業發展則是台生本身與家長同意選擇就讀大陸高校最核心考量要素;但是這項要素卻是最難以確認與掌握。此因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許多社會上事業成功之通達人士,未見得是出身名校望族,甚至還有人是中途輟學,所以對某些事業發展途徑來說,高等院校學歷與學位是某種程度的必要條件,但卻未見得是保證成功之充分條件。
但是就某些專業職業技術來說,就算是高等院校獲得特定專業之學位,仍然要透過檢定考試取得證照,在這種情況下,學位認證就成為參加此等檢定考試前之重要關卡,但這亦就成為兩岸間相互把關卡人之問題所在。但是隨著大陸政策轉變,提供台灣學生同等待遇,讓其不論是否透過大陸就學歷程,就可以參加大陸諸多職類與專業之檢定考試後,就會增加台灣學生至大陸就學之動機與誘因。所以就考量在大陸就學後,未來事業發展之整體趨勢來說,其實是與在大陸內部發展機會,以及大陸與國際社會接軌程度兩個面向息息相關。
四、後續影響
談完前述考量事項後,在此必須提醒兩岸主管教育交流主政之士,其實目前在掌握兩岸學子跨海就學統計資料上,並未投注足夠心力與研究經費,所以對於台生在大陸就學樣態與屬性來說,並未有任何學者依據其就學院校位置、學習科別、院校排名、畢業比率、社會關係(台商聚落)以及後續發展,繪製出足供主政單位參考運用之整體生態圖。所以往往所能獲得之資訊相當片段,或許能夠獲知某些成功或失敗案例,但整體說來,還是無法看到整體全貌所顯露之真實樣態。不過就目前發展勢頭來說,在下列兩個面向上,確實會產生後續影響。
教育市場是顯而易見之發展趨勢,但是如何正確掌握情勢,端賴主政單位能否掌握前述資訊,並且依據資訊所繪製之就學生態圖,理解大陸對台生真正誘因所在之處,再順勢而為順利規劃與導向。教育本身雖有其崇高目的,但辦理教育行政必須要有市場意識,能夠從供需角度來審視問題,才是最能夠符合人性需求之政策導向。
補教商機是到目前為止,並未有多少業界人士所注意到的尚待開發市場;誠如前述,大陸與台灣教育體系並不是完美接軌,在學程銜接上,確實有讓補教業者提供課程班次發揮之空間。特別是針對如何應試面談,這些都是補教業者未來能夠著力之方向。再加上未來跨海參加各種專業資格檢定考試,未來這個面向發展潛力確實是無可限量。
五、結語
總而言之,大陸從不諱言希望透過社會融合,逐步化解兩岸間之政治歧異,最後邁向政治統一。透過鼓勵兩岸雙方學子交流與就學過程,確實是有助於認識溝通,對於穩定兩岸情勢、促進融合發展來說,應可發揮出相當程度正面效益。
但是最後必須提醒,所有主觀期待還是要注意必須有客觀條件加以配合,接觸可以增進理解,溝通可以化解誤解。但是文化同質性未見得能夠保證政治統一,同樣地在文化異質性上,亦無法促成政治關係斷裂;人類歷史上政治命運的安排,未見得是可以由文化因素所拍板定案。但是能夠讓兩岸學子溝通交往,總是讓中華民族邁向復興再創盛世多份希望與期待,更會讓文化台獨陰謀無法隻手遮天。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8年7月號,總第247期) |